媽媽:「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你身上。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?」
婆婆:「你把孩子給保母帶。你真自私,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。
女友:「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,我們就分手。」
上司:「我看你資質不錯,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,栽培你。別忘了,你試用期還沒過。」

簡單的幾句對話,輕易點出了幾乎所有人都會經歷過的狀況,而原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情緒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。

西方教育重視人格的發展,東方儒家思想則強調大我的社會價值觀,雖然沒有絕對的誰優誰劣,但在大我價值觀的教育下,習慣了捨棄自我的思想,去符合所謂的社會期待。

小學總有德智體群美的成績(雖然把這些打上分數完全沒有意義),什麼時候教育只剩下學科與職業技能,卻忽略了人格的健全與發展。標準答案式的教育讓思想漸趨一致化,漸漸的每個個體不再具有獨特性了,隱藏自己的需求與界線,去符合他人的期待與委曲求全。

不敢表達自己需求的人,不知不覺利用了這些情緒勒索的對話方式,讓對方產生罪惡感,來達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目的。很多時候當事者並非有意,而是對於自己的沒有自信,已經訓練大腦反射性地使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
受到情緒勒索的人,為了暫時逃離這個狀況,滿足了對方的要求,便成立了這個循環。唯有建立自己的情緒界線,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而不是為他人的情緒負責,才能保住自我。

雖然要執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因為你認識了情緒勒索的本質,對方卻還無法從中解脫,但先從認識情緒勒索的處境開始,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反應。 文筆不好很難三言兩語的講出精髓,但遇過上述這些對話處境的,都很適合看看。


延伸閱讀:
  1. 一分鐘了解情緒勒索
  2. 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